喜剧综艺拼得头破血流,但我却患上重度脸盲...“让人笑”这件事有多难?| 全媒观
当曾经的清流变成洪流,你还爱吗?
一年多前,《欢乐喜剧人》第一季在招不到商的情况下“裸奔”上阵,没想到就此引发一股收视清流。综艺市场的学习能力十分惊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喜剧综艺遍地开花。正如影视行业观察者纳兰惊梦所言,“如今的卫视如果没有上档喜剧综艺,似乎就称不上主流平台”。
从清流到洪流,只用了一年时间。从今年9月起,《跨界喜剧王》,《喜剧总动员》,《今夜百乐门》等节目扎堆涌现,为综艺市场辟出了“喜综”细分领域,但同时,也是该领域困窘创作环境的写实。
上月底,盘踞话题榜和收视榜的《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人》双双落幕,二者节目类型又与《欢乐喜剧人》异曲同工,关于是否抄袭的争议自播出起就未曾间断。喜综高收视的表面热闹之下,是“傻傻分不清楚”的现状。
全媒派(qq_qmp)就从现状聊起,谈谈喜综市场的“累觉不爱”究竟症结何在。
喜剧综艺已进入“脸盲”晚期?
这张图是过去几个月各大卫视的喜综节目荟萃,看完后你是否想吐槽:怎么都是熟脸?咦,郭德纲到底有几个分身?尽管各播出方对“节目特色”的宣传都不遗余力,但撕掉伪原创标签,为何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
内容同质化:卖的还是“明星跨界”这个梗
不难发现,无论是《跨界喜剧王》,《喜剧总动员》还是《今夜百乐门》,虽然它们千方百计玩创新,但是节目吸引观众的最大噱头还是“明星嘉宾”。
《今夜百乐门》每一期都会邀请一位”跨界明星“作为特邀嘉宾,黄晓明、傅园慧、张继科等嘉宾在节目中悉数登场;《跨界喜剧王》更是请来李玉刚、孙楠、邓亚萍、费玉清、张亮等来自演艺界、体育界、音乐界等不同行业的明星同台竞技。加入跨界元素确实可以利用明星效应赚足观众眼球,为节目的收视率保驾护航。但明星跨界也会带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明星毕竟不是专业的喜剧演员,跨界效果有时做不到“1+1>2”。
邓亚萍表演小品《一言不合就乒乓》
比如,《跨界喜剧王》中的作品《一言不合就乒乓》就描绘了邓亚萍与丈夫的退役生活,两人在结婚纪念日这天多次拌嘴,而解决争执的唯一方法就是——打乒乓球。这部作品将邓亚萍的专业特长发挥到最大,也请到了邓亚萍的丈夫林志刚亲自上场助阵,但是两人对话平淡,节奏略显拖沓,很多包袱抖开却无笑点,让人看得蜜汁尴尬。
为明星量身打造剧本虽然可以为观众带来新鲜感,最大程度释放明星效应,但是也同时难以保证作品的喜剧张力和专业表演水准。要达到最佳的喜剧效果也绝不是明星敢于“豁的出去“这么简单,喜剧人只有以专业精神“认真地搞笑”,才能以成熟的作品让观众笑得“水到渠成”,真正走心又好看。
喜剧内容大规模开采:剧本告急,供不应求
喜剧综艺之所以吸引人,还是因为喜剧“搞笑”。这无疑凸显了剧本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剧本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上档的喜剧综艺大多采用了比赛竞技的播出模式,再加上节目的生产周期短,对优质剧本的需求迅速上升。《今夜百乐门》每期要演10场左右的短剧;《欢乐喜剧人》中,12档节目总共需要72个剧本,基本把喜剧人数年积攒的好本子消耗殆尽。
据腾讯娱乐文章统计,全国喜剧类编剧不超过500人,而其中能创作优质剧本的编剧更少。喜剧段子不像歌曲能反复回味,一个段子只能用一次,且需要与喜剧人反复打磨才能最终成型。一周一个好剧本的生产模式几乎不可行。
喜剧扎堆必定会引起喜剧剧本的大规模地利用和开采,最终导致过度消耗,剧本创作跟不上节目需求。而这个问题的结果,就是剧本保量不保质。
岳云鹏和李晨在《喜剧总动员》中的作品就显得有些“不够味”。他们第一期的相声《因为爱情》的内容大多沿用之前岳云鹏、孙岳的相声《白蛇传》,而为节目新创作的段子也多围绕“李晨范冰冰“的明星八卦。
一味求量只会降低剧本质量,也会引发很多观众现在所抱怨的喜剧段子里出现的“强制煽情”、“强制搞笑”和“笑点太干”等问题。喜剧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是编剧长期灵感积淀的集中爆发,需要时间,也需要打磨,在这种喜剧剧本的生产模式下,如何为快节奏、短周期的喜剧综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原创剧本成了最大的问题。
爆款之后:明星常有,喜剧人难求
开心麻花团队的王宁与艾伦
自从《欢乐喜剧人》捧红了麻花团队和岳云鹏之后,喜剧综艺再难创新高。现在扎堆播出综艺节目虽多,但与明星搭档的喜剧人几乎被几大喜剧团队垄断:开心麻花团队,德云社团队,辽宁民间艺术团和俞白眉团队等,其中郭德纲更是担任《喜剧总动员》、《笑傲江湖》和《欢乐喜剧人》三家主持。连小编都忍不住感叹“怎么换来换去都是熟脸”。
其实,这种现象也有难免的因素。中国专业喜剧人本来就数量不多,成名的更少,而诸如《笑傲江湖》之类的综艺所选出的素人喜剧人又不为观众所熟知,缺少一线喜剧人的节目很难保证收视率,于是就出现了网友总结的“喜剧人不够,演员歌手凑”的情况。
国内喜剧产业模式困境与彷徨
根据豆瓣评分,今年上映的诸多喜剧综艺都很难再达到《欢乐喜剧人》第一季8.1分的辉煌了。大家心里隐隐会有担忧,难道喜剧综艺发展遇到天花板,而《欢乐喜剧人》已经是不可超越巅峰了吗?喜剧综艺会不会巅峰过后开始走低很难判断,但小编知道的是,国内喜剧生产模式是问题的首因。
喜剧产业链不成熟:下一季还能找到喜剧人吗?
有人说,在所有的戏剧类型中,喜剧是最难的。喜剧效果的实现需要优质的剧本和一流的表演水平相结合,而这两者的实现有赖于优秀的编剧和经验老道的喜剧人。但是,就喜剧人的生产和发掘来说,国内喜剧产业链明显有缺失之处。
从喜剧型人才培养来看,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学校专门培养喜剧演员。上海戏剧学院在2010年在表演系增设喜剧专业招收15人,之后也就不了了之。冯巩也曾在中戏、北影开设了相声培训班,但只开了两届就关闭了。在大家心里,或许喜剧表演更像是一项“手艺”,而不是一门“学科”。想从事喜剧表演的人往往会在业内找个师傅,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样的模式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打磨出一个一流的喜剧人。但是,在喜剧综艺井喷的今天,传统的喜剧模式很难再满足市场需求,完成大量的人才输出。
《笑傲江湖》第一季冠军孙建宏
产业链缺失的另一头就是人才发掘“后续乏力”。在喜剧综艺舞台上竞技的大多是已经成名的喜剧人或跨界明星,很少有素人。《笑傲江湖》虽主打素人喜剧人,但选出的素人冠军往往缺少后续的发展平台。很多素人在喜剧综艺比赛爆红之后很难再有下文,难以实现长足发展。如何将选秀中发现的喜剧人输送到喜剧大舞台是中国喜剧产业继续思考的问题。
国外成熟喜剧产业观察与思考
如果说国内的喜剧市场不成熟,那么成熟的喜剧市场该是什么样的呢?本文以韩国综艺市场为例来探讨如何能实现喜剧综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与国内综艺不同的是,韩国综艺并没有同质化喜剧综艺扎堆播放的情况。韩国著名喜剧综艺节目《寻笑人》、《搞笑演唱会》、《喜剧大联盟》或者是《搞笑一家人》都各有亮点。
从内容生产模式来看,韩国综艺大多走的是“系列喜剧”的道路,如《寻笑人》和《搞笑演唱会》。《寻笑人》主打的系列喜剧故事框架较为固定,后期创作相较于国内《欢乐喜剧人》每期创作单独剧本的模式来说简单很多,制作流程固定且熟练。而系列喜剧长期播出有助于培养观众对节目的亲切感,也可以塑造出经典的角色形象。《寻笑人》播出近10年来热度不减,这种剧本生产方式功不可没。
从人才发掘和培养环节来看,韩国KBS电视台每年会举办两届喜剧演员选角大赛,选出的演员有一系列节目可以容纳。虽然韩国喜剧综艺会时不时邀请明星参与(如《搞笑演唱会》),但素人在这些喜剧综艺中举足轻重。只要创作出的系列剧本优异,创作团队便有机会一炮而红,成为受国民喜爱的喜剧演员。而我国的综艺节目中,好的剧本大多只来自开心麻花团队、辽宁民间艺术团等明星团队,素人的剧本创作很难被观众看到。
国内观众认知瓶颈:喜剧人与偶像差多少?
目前,在国内,观众虽喜欢看各式各类的喜剧节目,但并未给予喜剧和喜剧人足够的重视。在韩国喜剧人的地位相对较高,诸如崔成国、任昌丁这些韩国喜剧人不仅仅是大众熟悉的演员,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相比之下,在中国多数人眼里,演喜剧不如演影视作品“出路”好。或许,相声、小品演员能够做到为大众所熟知,但是距形成自身影响力还有一段距离。
喜剧人的“生产自救”:行业反哺是否可行?
从《欢乐喜剧人》第一季无冠名商“裸奔”播出到第二季链家以八千万人民币拿下冠名权,喜剧综艺走的路不长,但夺人眼球。有人说,喜剧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可是,面临人才短缺、剧本告急等诸多问题,喜剧今后的路怎么走?
短期来看,国内喜剧综艺已陷入内容重复和明星套路的瓶颈。没有人才补给而一味强调创新突破,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喜综长期规划应从人才配套出发,让喜剧人有得以生长的土壤。
目前,由喜剧明星自生自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出现端倪:贾玲成立了大碗娱乐,陈佩斯也成立了大道剧院和其属下的喜剧表演培训班,用以发掘喜剧人和编剧,打磨剧本和演员的表演功底。毕竟,喜剧最需要的并不是明星在舞台上“豁的出去”,而是众多喜剧人踏实创作,坚持原创、认真搞笑。
喜综节目眼花缭乱,好处是终究把“让人笑”这门生意推到台前,但目前的喜剧文化土壤却无法改变贫瘠的现实。如何把这门生意做好,并没有捷径可循。
喜剧,或者说“滑稽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如柏格森在《笑的研究》一书所言,笑起源于生命的机械化,当人们自省这种“镶嵌在活物上的机械性”,就是喜剧的缘起。我们要笑,才能避免人生机械的重复、颠倒和停滞。从这个层面上讲,喜剧综艺是现代生活重要的调和剂,因而我们对它有着更多期待。